葫蘆絲的歷史你了解多少?
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,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,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。主要是云南少數民族樂器,流傳于傣、彝、阿昌、德昂等民族中。葫蘆絲并且可以分為高、中、低音三種類型,常用的調為降B、C、D等調。
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手法,其音色輕柔細膩圓潤質樸,極富表現力,在云南西雙版納的少數民族深受喜愛。不僅在舞臺還是民間都可以聽到葫蘆絲演奏的悅耳音樂,葫蘆絲都是有一個有共鳴腔的葫蘆和三根竹管組合而成的。竹管的一頭插入葫蘆的一端帶有簧片,主管是在中間的竹管,附管在主管的兩邊,一個主管上開有7個音孔,附管是沒有音孔的,并且只能發出一個固定音,是用作和聲的樂器,而且吹出來的聲音很是委婉和深情,與后世的簫笛非常近似,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。
?在新中國成立以后,我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簫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。并且在1958年,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的云南省歌舞團。在最近的幾年里,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制成兩種不同新葫蘆簫。其中包括六管葫蘆簫,不僅可以吹奏單音、雙音、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。既保留了原來葫蘆絲特有的音色和風格,還增大了音量、擴展了音域、豐富了音響色彩和張力。在我國民族樂器的分類中,葫蘆絲已成為一支可以引人注目的奇葩樂器。1980年初,中央民族樂團訪日小組,曾用這種新葫蘆簫為日本人民演奏,受到了歡迎和好評。
?傣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:很久以前,一次山洪爆發,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個大葫蘆,闖過驚濤駭浪,救出自己的心上人,他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動了美妙的樂聲,頓時風平浪靜,鮮花盛開,孔雀開屏,祝愿這對情侶吉祥幸福。從此葫蘆絲在傣族人家世代相傳
傣族人民多才多藝,能歌擅舞,在節日里,不論是在江中劃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,還是在廣場上趕擺,或是在竹樓里飲酒歡歌,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歌聲。贊哈(民間歌手)在葫蘆絲的伴奏下唱著古老的傳說和美麗的神話,唱著舊社會的苦難和幸福。山東中藝音美器材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研發,生產和銷售音樂器材的綜合性企業,產品涵蓋了中小學音樂、美術教學所需的樂器器材、美術器材,產品受到學校、商家和用戶的一致好評。
【責任編輯】: 中藝音美 版權所有: www.cobonaat.com 手機網址:m.sdzyym.com 轉載請注明出處